一 会计定义
1 以货币为计量单位
2 对特定的组织机构,进行核算和监督的经济管理活动(注:针对一家单位)
二 会计分类
1 财务会计
2 管理会计
三 会计目的
报财务信息
报信息的方式:
1 对内报信息:向内部管理者报,事前进行预测,决策,事前控制,对生产经营成果进行分析。
2 对外报信息:向投资人(投资)或债权人(借钱)报,核算和监督。事后工作。
四 会计基本职能
1 核算:向上反映信息或报信息,记账,算账,报账。注:会计只管账不管实物
2 监督:信息质量(真实性,合理性,合法性),看账与实物相符,账上有,才会去监督。
2.1 事前监督:经济活动开始前,通过定制预算和定额,控制消耗和费用;通过对会计资料的分析和利用,找出差距,制定措施,事前有目的的控制经济活动进程
2.2 事中监督:对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过程和取得的核算资料进行审查、分析,并据以纠错纠偏,控制经济活动按预定目的和要求进行。
2.3 事后监督: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以及相应的核算资料进行审查、分析。
以上为基本职能,其他职能包括:预测,决策,事前控制,对生产经营成果进行分析。
五 会计对象
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,又称资金运动。
说明:1 应当是货币能够表现的经济活动,不能表现的不是会计对象。如:招大学生,也是一种活动,但是财务反映不出来,离职账本上也无法记录
2 资金运动起来才会增值。
资金运动过程
A 筹集资金 :借入:借多少还多少,不参与经营管理。 ------------------>还钱,债权人权益即企业负债
接受投资:产生利益时需分钱,参与经营管理。------------------>分钱,所有者权益
B 供应过程 :买东西。买原料
C 生产过程 :做产品
D 销售过程 :卖产品
E 分配过程 :还钱或分钱,并且留一部分再从供应过程开始循环。
六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(4个基本假设)
工作范围或空间范围的界定。
1 会计主体:特定的组织机构。
说明: 法律主体(法人单位)一定是会计主体,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
如集团是法律主体也是会计主体,而集团下设的独立核算部门是会计主体不是法律主体。
时间范围的界定
2 持续经营:既定的经营目标下,不考虑破产清算情况下,持续经营下去。
如固定资产的价值通常在其使用年限内分期转作费用,逐渐减少固定资产的价值。这一方法就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。固定资产一般为5年折旧,每年的折旧为
20%,5年后固定资产的价值为0.
3 会计分期:会计主体在持续经营期限内,向信息使用者(税务局等)报信息。
会计年度:公历1月1日~ 12月31日
会计中期:短于一个会计年度的都叫会计中期,分为日,旬,月,季。注意年不行
本期和非本期。
每一会计期间终了,结一次账,编制各种会计报表,反映这一期间的财务状况和业务成果。
手段
4 货币计量: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。外贸企业则可选择一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,但报信息时必须折算为人民币(对外报报表)
七 会计核算方法
会计核算方法化,设置科目属第一 复式记账最神秘,填审凭证不容易
登记账薄要仔细,成本核算讲效益
财产清查对账实,编制报表工作齐
1 每个企业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,选择必要的会计科目
2 会计科目是在账簿中开设账户的依据,账户的名称叫会计科目,如下图
3 复式记账,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,都要以相等的金额,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,表明他们的对应关系。
4 记账必须有根据,凭证就是根据。每一项经济业务,都应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,审核后,将原始凭证粘到记账凭证上,并在记账凭证上填写项目组,
车费,餐费,合计等信息。记账凭证作为登记账簿的依据。
5 财产清查通过盘点实物,核实账面数量,保持账实相符的一种方法。
6 在一个会计期间内,所有的经济业务发生,都要通过填制会计凭证,登记会计账簿,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工作。
前一个会计期间结束,后一个会计期间开始,这三个环节循环。
八 会计核算制度
1 权责发生制: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,无论款项是否收付,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,计入利润表。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,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,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。建立在会计分期的核算前提下,本期发生的收入费用。企业日常的会计账簿记录不能完全反映本期收入费用,因而需要在会计期末对账簿记录进行调整,记录未收到的款项(应计收入)未付出的款项(应付费用),以及收到的款项不完全属于本期的收入,付出的款项不完全属于本期的费用,归属于相应的会计期间。
2 收付实现制:以收到货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。(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,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,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)不必考虑预收预付,应收应付。做现金流量表会用到。